“百镜大战”?早着呢!明星创企揭开智能眼镜真相

频道:热点快讯 日期: 浏览: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孔海丽、实习生郑子涵 上海报道

  再没有比智能眼镜更热闹和分裂的领域了。

  2025年WAIC上,一进最热门展馆的大门,就会被XREAL与Rokid排队的阵仗惊到,短时间内压根别想上手体验智能眼镜,人太多了,好奇心、疑惑和热烈氛围一并燃烧。

“百镜大战”?早着呢!明星创企揭开智能眼镜真相

  (世博中心H3馆一进门,人群拥挤)

  就像是智能眼镜市场的折射,巨头纷纷下场,资本热钱涌入,貌似谁都能在这片海上支起帆就起航。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火是真的,“虚”也是真的。今天这个行业,除了靠补贴的Ray-Ban Meta,还没有任何单品能做到百万销量。国内,连“供应链之王”小米1999元的产品,也没能撕开大家都破不了的销量局。

  “目前AI眼镜体验和产业链成熟度,都还不够。”智能眼镜明星创企XREAL的创始人兼CEO徐驰,呼吁大家不要只看到渲染“百镜大战”的水上繁荣,更应该关注“水下战争”: 在芯片、光学、算法等核心技术上进行长期、艰难的投入。

  WAIC期间,徐驰分享了他对智能眼镜行业的真实感知,关于小米下场、关于硬件难题,试图厘清狂欢之下的技术真相。

  喧嚣背后,是骨感的现实。产品交付难、用户体验参差不齐、退货率高企等问题,让许多智能眼镜产品在落地时步履维艰。当行业内外都在热议“AI眼镜替代手机”这一宏大终局时,一个更基础的问题摆在所有玩家面前:怎么让大家愿意佩戴?佩戴体验能不能做到更好?如何提升有效使用时长?

  徐驰说,所有人对智能眼镜都是高度看好的,但大家实际下场做之后会发现,把硬件拼凑好了之后,AI还不够,芯片还不够,传感器还不够……大家还需要回到“水下”再打磨打磨。

  “只有当用户能够接受智能眼镜的体验,当用户说它要是能再轻一点就好了的时候,当重量是它唯一缺点的时候,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更迭,智能眼镜一定能做好。”徐驰表示。

  但现在,仍然是智能眼镜的上半场,甚至是上半场的上半场,什么时候雷(军)总亲自下场,把70%、80%的时间投入到眼镜上时,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百镜大战”的时候。

  徐驰相信,AI是补完XR体验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它将从根本上解决3D交互效率低下的核心痛点。XREAL的表态是,先不做AI眼镜,先做出个AR眼镜的爆款。

  而当一个足够智能的、多模态的AI与一副足够强大的AR眼镜相结合时,行业的“iPhone时刻”才会真正到来。他给出的时间点是:2027年或2028年。

  以下为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的分享实录,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有删改:

  小米已是供应链极致,但行业还需要打磨

  徐驰:今天小米在这个领域绝对是最高峰,它把现在有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优化的最好了,无论是蓝牙连接、电池、续航、拍照各个方面做到极致了。如果大家仍然觉得不满意的话,说明我们需要做的是比现在供应链整合还要做得更深一步的创新,可能是在一些AI模块上、系统模块上、芯片模块上,甚至可能是camera模块上做更新的东西。

  现在要让眼镜拍照做得比手机好,这件事压根做不到,因为今天我们看一下手机的camera有多大,这件事可能本身方向就错了。我们有没有想过也许AI眼镜camera不是给人看的,是给AI看的,因为我们希望的是将来 AI 能在这个视角上去share,我们第一时间能够知道我们在看什么东西,那么它可能不是for人眼的。那如果从这个视角来讲会发现拍照链路上要做一些创新性的优化。只有AI能够用一种高效方式看到我们的信息,它才有可能结合它的能力给到你更主动的、个性化的推送和建议。而这些事儿在芯片端,在Sensor(传感器)端,在整个链路端都要有一些创新的变化,而这些东西从硬件视角来讲它不是个算法更替就能解决的,它可能是需要有些漫长的迭代才能达成的。

  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上半场还没有到价格战的时候,到下半场才有价格战。在iPhone还没有出来之前,五花八门的手机打价格战重要吗?我觉得还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AI眼镜只有5岁小孩智商,3年后可能到20岁

  徐驰:我们认为今天AI眼镜的体验和产业链成熟度还不够。

  现在的AI眼镜,更像一个5岁小孩的智商,你问它这是什么,给它讲个笑话,逗逗它可以,但它没有让你每天持续佩戴的足够黏性。真正的AI眼镜,首先AI得强。我们认为很可能要到2027、2028年,大家才会看到一个成熟度超过20岁的、始终连接互联网的、超级智能的AI Agent,能够给生活带来巨变。

  之前有一部电影叫《Her》,讲男主人公跟一个操作系统谈恋爱的故事。我最近在重温,我觉得当这样一个现实出现的时候,真的有人愿意跟AI谈恋爱的时候,这个行业的“iPhone时刻”就到来了。

  此外,我们认为AI眼镜的摄像头,也许核心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AI看的。今天国内所有AI眼镜,你拿本书问它讲了什么,它可能连文字都看不清。如果一个AI的“眼睛”连字都看不清,那这个产品从为AI服务这个基本功能上讲,就没有达标。这需要从相机、芯片到整个链路做创新性的优化。

  百镜大战?雷军还没把80%时间投进来

  徐驰: 我们常讲今天仍然是上半场,甚至有可能是上半场的上半场。什么时候雷总亲自下场说把70%时间、80%时间投入到眼镜上的时候,一定是这个行业真正百镜大战的时候。我们也希望现在大家先一起努力攻关把iPhone时刻——上半场标志性的时刻做出来。所以很明显今天的“百镜大战”更多简单的狂欢。

  我们经历过一次VR的火爆,经历过一次元宇宙的火爆,这次可能是AI这波火爆,说明大家持续对这个赛道有预期。但是火爆之后都沉下去了,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技术、产品体验没有达到用户的预期。

  百万级市场还没到,这个行业不适合赚快钱

  徐驰:今天单品没有过百万的,除了Ray-Ban Meta,但是Ray-Ban Meta其实是靠着补贴,靠着一个时尚单品逻辑的属性把它冲到仅仅到了200万。所以我们觉得还是需要打磨的。

  整个市场规模并没有那么高,大家对它的预期也先不要先用过亿的预期,我们多做十个颜色,多为N种场景做优化,我们先focus在一款产品过百万,然后再focus在如何让一个单款产品过千万。

  我们一直想讲的一个逻辑,回望过去十年,这个赛道所有的硅谷巨头都下场了,包括苹果、Meta、Google、微软,最近OpenAI也下场了。过去十年大厂在这儿投入无数,不可能不重视,但是过去十年这个行业只有一家公司赚到了钱,就是高通,卖铲子的,说明什么?说明这个行业非常非常难,因为它需要非常多的前期投入,门槛非常高。

  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用一种耐心的长期主义看待这个行业。我们相信有非常多水下的繁荣、水下的精彩会让大家在未来一两年之内、两三年之内看到这个行业代替手机的希望。只不过大家需要多点长期主义的思维。

  有效使用时长和全天候佩戴,是两条路线

  我们认为一个全天候佩戴的能代替手机的智能终端可能是最难的,它的难度有点像我想把手机做到手表里一样,即便今天,把手机做到手表里也没有发生。说明什么呢?说明当你的体积越小,你想把这些功能集成进来它的难度越大。所以当时退了一步,我们选择的是能不能把一个非全天候佩戴,但是全天候携带的设备功能做得足够强烈,我们不追求它的实际佩戴时间,我们追求的是有没有可能AR眼镜在短期之内有效使用时长是高于一个AI眼镜的。这样我们更愿意优先把这样的体验打磨好,当用户已经能够接受这样一个体验的时候,当用户说它要是能再轻一点就好了的时候,当重量是它唯一的缺点的时候,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更迭,我们一定会慢慢把它给做好。

  我们觉得两条路都有挑战,一个是全天候的佩戴眼镜,但是它只有少数功能,功能慢慢加;我们今天做的是在一个有限的体验,我们维持住一个体验的底线,我们努力把体积越做越小。

  这两个哪个更对,我们今天也不知道答案。但是我们觉得我们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这条路可能积累的经验更多一些,我们会从这条路先扎下去。我确实觉得眼镜端一定更难,而且全天候佩戴的眼镜也一定是终极挑战的方向,这个我是非常认可的。

  AI是AR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

  徐驰: 九年前我们创业时,认为信息呈现一定会从2D回归3D,所以XR是下一代终端。但我当时忽略了一件事,就是2D手机的多点触控交互实在太高效了。把2D交互移植到3D,即便像苹果做得那么精准,交互的“熵值”依然极高,通俗讲就是很累。

  我们一直没有解决如何在3D平台下做高效交互,而AI恰好补足了最后这块。为什么?因为我们第一次不再需要用复杂的手势去控制机器,而是可以像和人交流一样,用语音,甚至未来AI住在你的眼镜里,通过摄像头看到你所见,主动为你预判和服务。

  没有AR的AI,像一个非常睿智的盲人,所有信息输入输出都靠对话。而AR眼镜给了AI一双眼睛,让它能理解空间化的世界。我们认为AI负责交互,AR负责呈现,这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催生出超越手机的下一代平台。

  咬牙啃硬骨头,主动分享生态

  徐驰: 今天这个行业是大家对终局(替代手机)高度共识,但对于通向终局的路径高度不共识的时代。

  我们很早就发现XREAL自己做生态这件事不现实。全球范围内,有生态号召力的可能只有苹果和谷歌。所以在三年前,我们就决定一定要站在全球第一线的技术分工中去,跟最好的企业合作。所以我们有了跟谷歌、高通合作的Project Aura,这是我们“仰望星空”的部分。它会是安卓XR的官方设备,搭载我们升级的X1S芯片,拥有超过70度的AR眼镜最大视场角。

  另一侧是如何“脚踏实地”。我们能不能做产品的减法,不做通用的计算终端,而是去做单一功能但很好用的硬件?这就是我们的便携大屏产品线,比如最新的One Pro。我们把光学、芯片这些硬技术积累,用来打造一个连接手机、电脑、游戏机的“体验天花板”,先把这个百万级单品市场做好,再想千万级。

  XREAL一路走得很艰难,所以我们咬着牙做了芯片、光学,我们很庆幸在三四年前我们咬着牙做了这些艰难的决定,这些才是我们今天根本上能够让我们跟这个行业其他厂商有着代际差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深信这个行业今天仍然在上半场,它的供应链仍然不足以通过供应链整合让产品变得及格或者得到80分,所以我们不得不像当年的大疆、特斯拉、苹果那样做一个Alpha的终端,我们努力在核心模块上面做硬研发的投入,然后再牵引这个行业往对的方向走。我们说结果让市场判断,但是我们自己笃定的相信这可能是上半场的中国初创企业能够走向国际,能够走向全球化的唯一一条路径。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