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NEW财金
近期,多地司法机关披露的案件显示,以销售境外保险、虚拟货币等新型方式进行的非法换汇案件频发,涉案金额普遍高达上亿元,个别案件交易流水甚至突破百亿元规模,给金融市场秩序带来了严重冲击。
险企员工构建暗语网,四年疯狂敛财26亿
在境外加密通讯软件的“吃喝玩乐”群组里,“汉堡”与“钢笔”并非指代普通物品,而是成为了高频交易暗语——前者代表美元,后者指代港币,数字则对应实时汇率。2023年7 月,江阴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正是通过一条包含“钢笔”字样的异常留言顺藤摸瓜,锁定了何某、汤某等核心嫌疑人。
调查发现,这4人银行卡频繁出现与美元、港币汇率成倍数关系的大额资金流动,其中汤某与两名江阴籍人员的资金往来轨迹,完全符合非法换汇的特征。而这群拥有高学历、高收入的人员,均是香港某知名保险公司的从业者,他们将职业身份转化为犯罪掩护,以销售香港保险需外币支付为由,主动向客户提供“人民币换汇”服务。
从2019年8月至2023年8月的四年间,他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非法操作链条:客户将人民币转入团伙控制的境内账户,团伙在香港的成员则从境外账户划转等值外币至保险公司,通过这种“境内外对敲”模式,实现资金跨境转移而不实际流动。
数据显示,该团伙累计完成非法换汇26亿余元,通过汇率差价获利4亿余元。主犯何某个人分得249万元,其余成员获利从数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其服务客户超过300人,涵盖企业主、高管等群体,单笔最高交易达5000万元。为了扩大业务,他们甚至建立起“话术培训”和分级提成制度,用“资产配置”等名义包装非法服务,将保险销售网络彻底异化为犯罪通道。
承办检察官指出,我国实行个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的外汇兑换限额,这一政策形成的市场缺口被犯罪团伙利用。“这些交易看似安全,实则让客户沦为洗钱等犯罪活动的潜在帮凶。”涉案账户中,已有多笔资金被查实与电信诈骗资金存在关联。
稳定币成非法换汇新宠,技术漏洞催生犯罪变种
在保险团队非法换汇案曝光的同时,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办理的王女士案例,揭示了非法跨境资金流动的新形态。2022年,王女士为给境外儿子购房,通过非法渠道将358.5万元人民币转入境内账户,其儿子在境外收到50万美元等值的虚拟货币,完成资金转移。这种利用数字资产的换汇模式,正成为地下钱庄的“新宠”。
广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曾杰解析了这种模式的运作逻辑:地下钱庄在收到客户外币后,会购买等值稳定币,再在国内交易平台出售兑换人民币;反向操作时,则用境内人民币购买稳定币,在境外兑换成外币。USDT等稳定币凭借互联网传输、全球认可、价值公开的特性,成为非法换汇的理想媒介。
高额利润是此类犯罪的核心驱动力。以王女士案例计算,按照1%-3%的手续费标准,50万美元交易可获利3.6万至10.8万元,远超银行正规业务收益。东城区检察院数据显示,某犯罪团伙利用虚拟货币一年非法换汇12亿元,获利达2300万元。
专家指出,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其脱离传统外汇监管体系。资金可在全球瞬时转移,追踪难度极大。尽管2023年9月多部门已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但犯罪手段仍在升级,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出现让监管更趋复杂。
对于参与者而言,风险无处不在。这类交易完全脱离监管,一旦遭遇诈骗或资金损失,参与者难以通过正规渠道维权;更为严重的是,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参与非法换汇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面临刑事处罚。外汇管理部门提醒,任何声称“突破额度限制”“无需证明材料”的换汇服务均涉嫌违法,公众应通过银行兑换、正规跨境投资等合法渠道处理外汇需求。
从“钢笔”暗语到虚拟货币,非法换汇手段的迭代升级,折射出跨境金融监管的持续挑战。专家呼吁,需建立涵盖银行、保险、支付机构的全链条监测体系,加强跨境数据共享,才能筑牢国家金融安全防线。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