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太科技今日公告显示,永太科技及控股子公司邵武永太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永太高新”)因天赐材料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分别向临海市人民法院和邵武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临海市人民法院和邵武市人民法院已于2025年7月3日立案受理。涉案金额合计人民币5752万元。案件尚未开庭审理,对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此前一日,天赐材料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九江天赐”)作为原告,就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件向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涉案金额预期经济损失8.87亿元及律师费115万元。涉案被告包括永太科技、永太高新等。
核心争议焦点
1、技术秘密侵权指控
(1)天赐材料主张:前总工程师李胜(已判刑)离职后与永太科技实控人何人宝合作,将天赐独有的液体六氟磷酸锂工艺技术用于永太子公司“13.4万吨液体锂盐项目”。其核心证据包括:
刑事判决书认定李胜、郑飞龙侵犯商业秘密罪成立(一审判决有期徒刑4年4个月/3年4个月,罚金600万元);
技术鉴定显示永太项目资料与天赐技术具“同一性”;
要求永太销毁侵权产线设备(该项目已投入7.17亿元,进度90.46%)并索赔8.87亿元。
(2)永太科技反驳:
所有技术均为自主研发,未使用天赐商业秘密;
刑事判决未认定永太为“犯罪嫌疑人”,且该案二审未生效,证据无效;
强调目前仅生产固态六氟磷酸锂,未涉足争议的液态产品。
2、名誉权侵权反诉
永太科技指控天赐材料通过系统性舆论攻击诋毁其商誉:
四次关键事件:2023年9月向媒体暗示永太侵权 → 2024年2月投资者平台点名“浙江某上市公司” → 2025年2月公告曲解“另案处理” → 2025年7月诉讼公告直接指控“伙同前员工窃密”;
战略意图:天赐在双方竞标关键节点提起诉讼,意图通过舆论打压永太投标竞争力;
索赔5752万元:对应商誉损失及预期经济利益。
诉讼攻防策略解析
商业影响与行业暗礁
1、技术价值与行业竞争格局
液体六氟磷酸锂技术是天赐核心壁垒,使其电解液成本低于行业30%,全球市占率超40%;
永太布局液态锂盐意在争夺宁德时代等客户订单(曾签10万吨/年电解液协议),若产线被毁,将失去翻身机会;
行业价格战白热化:六氟磷酸锂价格较峰值跌90%,企业亏损加剧(永太连续两年亏损超10亿),技术窃密争议折射创新内卷化危机。
2、资本市场连锁反应
(1)天赐材料:诉讼公告后股价上涨4.18%(市场视维权为技术价值背书);
(2)永太科技:股价下跌1.94%,若败诉可能面临:
8.87亿赔偿(超货币资金5.95亿)→ 破产风险;
13.4万吨项目终止 → 前期投入7.7亿减值。
行业与法律启示
1、知识产权保护困境
天赐董事长徐金富曾痛斥行业“偷技术无违和感”,本案暴露技术员工泄密(李胜获利428万)、第三方合作方参与(上海桦置公司)的全链条侵权;
取证难、周期长:天赐坦言“其他公司类似事件多,但缺乏维权决心”。
2、市场公平竞争挑战
永太指天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电解液市占率40%)进行垄断打压;
商战背后是投标资源争夺,法律手段沦为竞争工具。
诉讼走向预判
(1)和解可能性低:双方诉求悬殊(8.87亿 vs 5752万),且涉及技术主权生死战;
(2)关键法律争议点:
永太是否“间接获取”商业秘密?(天赐需证明技术传递链)
名誉侵权是否成立?(天赐言论是否属主观恶意误导)
(3)行业示范效应:若天赐胜诉,将强化技术巨头垄断地位;若永太逆转,则鼓励“技术自主”企业逆袭。
结语
这场“商战”表面是5752万与8.87亿的索赔对决,实则是锂电行业技术话语权与生存空间的生死博弈。无论判决结果如何,案件已暴露出中国制造业升级中的深层矛盾——知识产权保护缺位助长了“偷技术-价格战”的恶性循环,而法律成为企业竞争的延伸战场。两家巨头的对决结局,或将重塑电解液行业的技术创新伦理与竞争规则。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