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超千亿,华熙生物的“你死我活”

频道:热点快讯 日期: 浏览:7

  来源:文轩观察

市值蒸发超千亿,华熙生物的“你死我活”

  “玻尿酸大王”华熙生物最近有点烦。

  日前,华熙生物官微发布了一篇题为《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的文章,文章公开炮轰多家券商为“港股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巨子生物站台,宣扬透明质酸钠“过时论”。

  华熙生物指出,近年来随着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的兴起,部分券商发布研报宣扬玻尿酸“过时论”,为巨子生物等重组胶原蛋白企业站台。华熙生物认为这些观点是一场“谎言”,是“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严重伤害了透明质酸产业的市场基础,还导致公司股价大跌,业绩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有网友评价称,看来是华熙生物是真急了,本来一个人吃得好好的一块大蛋糕,众多竞争者涌入,独食难吃。

  华熙生物作为透明质酸原料生产商,曾凭借玻尿酸在美妆护肤行业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医美茅”,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它的日子愈发难过。

  自2022年开始,华熙生物股价便一路走低,市值也从2021年的最高超1400亿元缩水至如今的250亿元左右。

  2024年,华熙生物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差成绩单,全年营收53.7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6%;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2.27%。2022—2024年净利润更是从9.71亿元降至1.74亿元,缩水82%。

  反观同类型企业巨子生物,其业绩自2019年以来一路高歌猛进,营收利润双增,早已将华熙生物这家老牌医美企业远远地抛在后面。

  截至2025年5月22日,巨子生物市值达到90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39亿元),而华熙生物总市值约为253亿元人民币。巨子生物在2025年以来股价涨幅接近70%,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相比之下,华熙生物自2021年市值高峰以来,市值已蒸发超千亿。

  资本市场的态度十分鲜明——巨子生物PE(TTM)达42倍,而华熙生物已跌至25倍。 资本的逐利必然偏向业绩持续增长,同时未来更具有增长空间的领域。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测,2026 年基于胶原蛋白的皮肤护理市场份额有望超过透明质酸,年复合增长率达 52.6%。因此,资本对于重组胶原蛋白相关企业的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业绩下滑,华熙生物曾解释称,并非是该板块错过了任何“市场风口”,而是基于自身更深层的人才与组织原因。

  内部管控问题确实让华熙生物损失惨重。2024年,华熙生物内部人事震荡剧烈,有统计显示,公司现任及报告期内离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共计34人。

  与此同时,管理纰漏滋生的贪腐也让华熙生物伤透脑筋。该公司董事长赵燕在内部讲话中表示,目前华熙生物依然没有走出危机,这种危机并不是因为业绩的下滑,危机在于现有组织的熵增远远超过了这个时代允许的速度,已经到了必须出重手整顿的时候。

市值蒸发超千亿,华熙生物的“你死我活”

  赵燕说,公司已开始了刮骨疗毒,对于历史问题我们绝不姑息放纵,谁不顺应这个趋势,建立组织培养人才,还在鼠目寸光地捞点钱,搞点小团体利益,耍小聪明搞博弈,谁就给我下课。

  赵燕此番讲话,难免让人与早前媒体披露“华熙生物虚开发票事件”关联。据媒体报道,青岛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近日发布的一则《税务处理决定书》送达公告显示,青岛市税务局在对华熙生物的子公司华熙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等25家单位25份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定性为虚开,虚开发票金额累计38.21万元。

  除了内部管理问题,摆在华熙生物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稳住底盘,以及如何在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公司层面,华熙生物启动了第三轮战略升级——聚焦糖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迈向生命健康产业。

  为了达成市场需求转型,华熙生物将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改名换姓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将“个人健康消费品事业线”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线”。

  新的名称,注入新的产品和玩法,寄望吸引更多的目标消费者。

  从过去一年的变革与2025年一季报披露信息来看, 虽有成绩,但收效缓慢。一季度华熙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0.78亿元,同比减少20.7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2亿元,同比减少58.13%。这一业绩下滑主要源于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开始下沉管理,直接接手品牌与传播管理中心以及部分核心品牌,聚焦品牌维护,并暂停低效的折扣促销活动,重新建立基于科技实力和AI辅助的品牌内容体系。

  在赵燕的带领下,持续推进供应链改造,加大前瞻性研发投入,布局再生医学等新兴业务 。这些调整虽然短期内导致销售收入下滑,但为财务指标的良性增长创造了条件。

  医美及护肤品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透明质酸(玻尿酸)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格局逐渐趋于饱和。同时,重组胶原蛋白等新兴技术崛起,对传统透明质酸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合成生物技术、重组胶原蛋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行业变革。例如,麦角硫因等新兴抗衰成分凭借合成生物技术突破,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消费者对护肤品和医美产品的功能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更倾向于选择具有科学依据和创新技术的产品。

  短期来看,华熙生物仍将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尤其是在护肤品和医美终端业务方面。重组胶原蛋白等新业务的市场接受度和盈利能力仍需时间验证。

  从长期来看,华熙生物的技术积累和全产业链布局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基础。如果能够在合成生物技术、重组胶原蛋白等领域取得突破,有望重获市场青睐。

  然而,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也对华熙生物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需要以更敏锐和高效的管理和市场决策去兑现这些目标,这一过程可能就是真真切切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华熙生物行吗?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