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多晶硅价格震荡下行,硅片价格继续下行,电池和组件价格同样呈继续下探趋势。
光伏产业链价格仍在继续下行。
光伏主产业链由上至下主要分为硅料(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4月24日晚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披露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周,多晶硅价格震荡下行,硅片价格继续下行,电池和组件价格同样呈继续下探趋势。
“多晶硅市场处于僵持博弈状态,现货市场鲜少成交,买方与卖方暂时没有达成较为一致的价格共识。”据硅业分会分析,上游多晶硅环节价格再度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二季度硅片的产出不及预期。“整体来看,4月硅料签单水平不及3月,而5月硅片开工预计出现下滑,企业节后补库意愿不明确,很有可能继续维持小规模按需采购状态,硅料库存无法得到有效消纳。”
供需严重错配的背景下,各环节内企业的利润大幅减少。
光伏企业财报仍在陆续披露中,以上游环节为例,合盛硅业(603260.SH)4月24日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52.2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4.16亿元下降3.47%。受产能过剩导致的产品销售价格下跌影响,公司净利润为2.6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28亿元下降50.81%。
合盛硅业主要产品包括工业硅、有机硅、多晶硅三大类,业绩主要靠工业硅和有机硅产品支撑。2022年至2024年,合盛硅业的净利润已经连续三年走“下坡路”,分别下滑37.39%、49.05%、33.64%。
实际上,从去年年底开始,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硅料大厂几乎同步“带头”减产以响应相关部门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出的光伏产业“反内卷”倡议。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截至目前,我国所有在产多晶硅企业基本处于降负荷运行状态。不过据硅业分会披露,本月总计1家企业进入检修状态,预计对整体产量影响较为有限。
除了各环节供需矛盾,下游终端市场需求的疲软,也是导致眼下光伏产业链从上至下各环节价格均走低的一大原因。
在硅业分会看来,近期硅片环节价格的下行主要变化不在于供给端,而在需求端。“下游终端组件需求快速回落,导致电池排产下降,对硅片需求大幅减弱。”
“硅片的供应暂未明显变化。”据硅业分会统计,过去一周,行业整体开工率在55%至60%,两家一线企业开工率维持在60%和58%,一体化企业开工率在60%至80%,其余企业开工率在56%至80%。
另外,过去一周,下游电池、组件价格继续下探,特别是光伏组件价格跌幅较大,部分组件价格跌破0.7元/W关口,至0.68元/W;电池片价格跌幅相对较小,主流价格0.26元/W至0.28元/W,环比下跌0.02元/W至0.03元/W。
“目前光伏行业面临产能出清的前夜,或者说正在逐渐进行中。”晶澳科技(002459.SZ)光伏与储能业务群总裁祝道诚近日公开表示,在这过程中,各环节制造型企业,特别是组件制造企业都不愿意在这最后阶段“失血”。产业链上游企业希望维持较好的现金流水平,一线组件企业也倾向于更冷静地决策。
网友留言(0)